第一珠宝精品导购互动平台 投稿

大揭秘:谁在盗捞中国南海海底沉宝

日期:2008/06/16 来源:编辑:
文章TAG:
 

  南海沉宝堪称“海底瓷都” 

  其实,这并不是哈彻第一次从南海捞起宝藏。1983年,他就在这里发现了300多年前沉没的中国明代帆船,船内满载2万余件瓷器。这些瓷器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拍卖时以250万美元成交,平均每件价值112美元。第一次尝到甜头的哈彻,从此锁定了南海。他出高价雇来各种“人才”——考古专业的高材生、海难事故的研究者、东方海域的知情人,以及技术纯熟的潜水员。1999年,哈彻在南海又找到了一艘载有100多万件康熙年间四大官窑瓷器的清代沉船“泰星”号。为了便于运输和抬高价格,他竟然敲碎了60多万件成色普通的瓷器,将剩下的35.6万件运往德国拍卖。这一次他赚了3000万美元。 

  哈彻发现的宝物,或许只是埋葬在南海水下宝物的“冰山一角”。15世纪以后,随着地理大发现与新航路的开通,海洋成为沟通全球的主要通道,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成为贯通东西方的贸易通道。但是,在那个没有机械动力的帆船时代,往来海上丝绸之路的船只随时会遇险沉没,几乎每隔29个小时就有一艘船葬身大海。直到19世纪初,因遇上海盗和风暴而沉没的货船比例仍高达30%—40%。 

  据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统计,在中国的茫茫海域下“沉睡”着2000至3000艘古船,其中以宋元船居多。沉船中还有一些英国东印度公司和瑞典等的外国沉船。这些船满载的中国陶瓷、丝绸、金银珠宝等宝藏也就随船体下沉被大洋淹没。有专家曾表示,这些沉船完全构成了一个“海底瓷都”,其数量难以估量。对中国考古学者来说,这些海底藏品承载着历史的密码,中国的航海史、海外贸易史、港口史、造船史、移民史、国家关系史、宗教史、科技文化交流史等,都将由此有新的延伸。可是,这些珍贵的历史标本,在海外盗捞者的眼中只等同于钞票。几乎就在考古学者深入海底的同时,逐利而来的各色人等也瞄准了发财机会。 



分享 |
发表评论
条评论 | 我要评论 | 进入论坛

资讯TOP5
互动TO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