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珠宝精品导购互动平台 投稿
-文化理财,珠宝收藏投资

“点穴”鉴定“走穴”专家

日期:2012/03/27 来源:编辑:Gino
文章TAG:

在文物市场上走穴的专家越来越不靠谱

文博系统体制内的文物专家替社会上做文物鉴定,既不是秘密,也颇受市场的欢迎。然而,随着收藏热的升温,在文物市场上走穴的专家却越来越不靠谱。从国家文物局接掌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单霁翔在上任后烧出的“第一把火”即是重提故宫专家“不收藏、不鉴定”的老规矩。旧话重提,是否真能规范当下的鉴定乱象?而文物与艺术品市场急需的规范化鉴定服务又该由谁来提供?

北京故宫博物院在2011年为“十重门”而左支右绌。当“紫禁城”里的人还在焦头烂额地摸索与媒体打交道的技巧时,舆论则执拗地欲揭晓重重宫闱掩盖着的种种潜规则。其中,故宫文物专家走穴的话题,因为与文物市场的密切关系,尤其为人关注。

当故宫专家杨伯达面对“24亿元人民币的金缕玉衣”,当故宫专家周南泉见到“汉代玉凳”,看着这样粗制滥造的“假古董”,或许他们的胸中一腔讥晒,张嘴却冒出“好东西,没见过”一类的场面话,留有活口的鉴定意见挥笔而就,名声与情面的挣扎一念闪过时,自己的名字已经落款,手里则接过实实在在的金钱。彼时彼刻,当事人或许全然没在意递过钱的人将会把“故宫专家”的名头从此与这件粗制滥造的神马玩意儿牢牢捆绑起来,用这件已然化腐朽为神奇的物件儿去创造文物市场上的一个又一个价格神话。

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接掌北京故宫博物院后,3月中旬即表示,故宫规定院内专家不得以故宫博物院的公务身份在社会上从事非公务文物鉴定活动以及与文物拍卖、文物市场等有关的藏品鉴定活动。

“不收藏、不鉴定”堪称是中国文博系统的行规,甚至在有些老先生的回忆中,这能追溯至周恩来时代,至今也确实依然约束着体制内的中国文博系统从业人员的行为。单霁翔这次并非提出新规,只是把旧话重提而已,然而,这是否真的能有效规范文物市场的鉴定乱象呢?当其他行业的专家跳进“市场的汪洋”,20年经营,游出一尊尊金身时,文博系统的专业人员该怎样面对红透天际的文物市场?身处体制内、以文物研究为本行的专家,该如何出手才能点中让文物市场更成熟、更规范的穴位?

上海博物馆用国宝级文物——五代耀州窑青釉碗,向接受“上海市文物经营专业技术水平认证”培训的学员传授文物鉴别知识。

鲁海涛 早报资料

走穴:鉴定圈的专家乱象

近日有海外媒体报道:一枚清朝乾隆皇帝在18世纪末用过、遗失百余年并已流落至欧洲的3.4英寸长玉玺“重现江湖”,将定于今年5月17日连同其他中国艺术珍品在伦敦一家拍卖行拍卖,目前估价高达100万英镑。有些奇妙的是,该拍卖行中国艺术品部门主管言辞含糊,既没有披露这枚玉玺现时主人的身份,也不愿透露主人如何取得这枚玉玺,却声称玉玺主人自己并不清楚这件古物具有这么重要的历史价值,且强调说:“我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宫廷部的一位研究员见过面,他证实这枚玉玺是真的。”

“故宫”的名号再次与拍卖活动联系在一起,而且就是在单霁翔重提旧行规之后不久,因此格外引人关注。拍卖行给不出任何的相关信息,却特别强调了故宫专家的意见,这无疑再次把“故宫”当作了“金字招牌”,尽管从字面信息上根本看不出该专家曾出具过任何正式的鉴定意见。从中可窥知,在中国的文物市场和国际中国文物市场上,流通中的文物如果能获得来自体制内文博专家的评价无异于抬高了身价,如果能进一步获得落笔成文的鉴定证书,更是相当于得到了一份特殊的背书。

无独有偶,位于上海市凯旋路的一家艺术收藏品展览交易中心,于3月17日和3月18日举办了一场大型文物鉴定活动。他们请来了据称近20位文物鉴定专家为收藏爱好者鉴宝,而被作为招牌用来宣传揽客的,则是一位故宫研究员。当然,把自家的老物件儿送过去请专家掌眼是要收费的,入场费明码标价100元。《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记者致电主办方,被告知:“来的时候把东西带好,购票入场,排队等候鉴定。如果鉴定之后还想要开具鉴定证书,则需另交2000元。” 记者了解到,参与活动的故宫专家精于中国古代宫廷文玩,且不说到时候是不是能排到她的号,即使能有幸让专家看到自己的东西,也未必会是她的专长。

一些收藏界资深人士向《艺术评论》表示,类似这样的具有商业性的鉴定活动,一般都要给专家出场费,“具体数额不一,但一般来说,让他们这样子忙活一天,得给5万到10万元。”

从博物馆斯文的深宫大院跑到尘土飞扬的高架桥边上来,看遍百十来件“高古怪兽”、“皇上用过的痰盂”之后,或才能看到一两件略有价值的文玩,看似自降身份,惟身价不降,一天的入账或许顶得上一年的薪水。记者了解到,该专家早已退休,如此走穴似乎也并不违背“不收藏、不鉴定”的行规。

事实上,涉及24亿元金缕玉衣的史树青、杨伯达两位老先生,在为“金缕玉衣”掌眼时,也都是退休的身份,惟其行状尤其出格,才成其为丑闻。不止一位与杨伯达先生有过交往的文博系统内人士向记者赞扬过杨伯达的学识及其好脾气,也有资深藏家说:“现在整个大环境下,人都难免随波逐流。或许,就因为他学识高所以人家才非要请教他,也因为他脾气好,所以不能拒绝从亲友学生处辗转传来的邀约吧。”

文物专家,因其一技之长,怀璧其罪,或许反而受鉴定之苦,这在已故的史树青身上也是同理。《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记者曾从另一位上海老藏家处听说其拜访史树青的故事,该藏家指着与他的合影对《艺术评论》记者说:“趁史树青到上海来的时候,我请他看过东西,他也给我开了一份鉴定证书。史老先生人很好,但是他夫人爱钱。据说如果去北京找他看东西,要先通过他夫人,交了钱才能进去,而且,每天一旦收满10万元,就拒不接待了。”

一位上海博物馆退休玉器研究专家则向《艺术评论》叹出了类似的苦经:“我平时都很少给人看东西,因为上博的管理一直比较严格,‘不收藏、不鉴定’的道理每个人都记得清清楚楚。但是人情债来了,想推也推不了,经常就有亲戚受托来说给其单位同事看点儿东西的情况,实在推托不了,就只好去看了。不过,我是不收钱的,所以看到什么问题就直接说,顶多碍于对方的面子,把话说得稍微委婉一点儿。”

“我觉得帮朋友看看东西,这个不算违规。收钱看东西或者收钱开鉴定证书,那才算是商业行为。”一位从事艺术品收藏咨询业的人士对《艺术评论》说,“这方面,可以参考台北故宫博物院,他们就明文禁止馆内人员给人做鉴定,管理很严格,处罚也很严厉。其实上海博物馆做得也不错,基本上没看到上海博物馆的人在市场上做。而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某几位专家的鉴定证书则随处可见,甚至有人在网上说‘基本等同于赝品证书’。”当然,文物鉴定,见仁见智,网友或抱一两则孤例而故作惊人之语,然而,从中也确实能看到某些文物专家周旋应酬鉴定之忙。



分享 |
发表评论
条评论 | 我要评论 | 进入论坛

资讯TOP5
互动TOP5